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教学科研平台,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负责人:姚养无、王刚) ●充分发挥“火炮自动武器和弹药工程”山西省重点学科、“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防特色学科、“地下目标毁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优势学科平台,利用“陆用无人化兵器作战创新实践平台”为专业学生提供课外创新实践环境,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全国“五大赛”,将小发明、小制作和创新性理念与学科平台相结合,让学生较早接触科学研究的实际,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利用科研经费弥补教学投入的不足,促进科研设备为教学实验服务,提升教学实验的水平。 2. 专业课程体系化建设 推进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负责人:李强、张鹏军) ●根据行业发展对武器发射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扩展原专业火炮设计和自动武器设计两个教学方向,结合自身的实际,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基础,深化改革培养方案,确定以常规兵器为基础,在高射频低后坐发射技术、结构强度与轻量化技术、模拟试验与仿真技术、战斗载荷发射和飞行控制技术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与特色的专业定位; ●优化课程体系内容,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形成数学、力学与机械课程为学科基础能力培养,高温、高压、高速和高冲击特性的武器发射课程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新概念、新原理和新结构分析设计为专业能力培养,形成具有创新意识、身心健康、良好职业道德和工程素质为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置、知识衔接进行优化配置,为“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二级博士点、硕士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多层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聘请专业领域专家、专业杰出校友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授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研究。 ●加大课程群和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力度,以 “兵器概论”山西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弹道学”、“自动武器结构设计”等优质课程的建设。 3.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深化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改革,夯实理论结合实践的人才培养基础(负责人:王惠源、韩晓明) ●本专业任职教师大都有博士学历,但实践经验缺乏,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实践锻炼。在兵器247厂、296厂、447厂、236厂等企业成立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基地,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轮训,提升每位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工程背景,加强“教师—工程师”能力的有机结合。 ●聘请专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和杰出校友到本专业兼职授课,构建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主动开展专业教师教学基本功大练兵。通过教学观摩和开设讲座,发扬传、帮、带的作用,提升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4. 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推进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建立起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负责人:杨臻、罗建国) ●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以和山西北方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批复为契机,结合学校实施校企合作战略,进一步联合本专业领域知名企业建立一批产学实训基地。建立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指导小组,吸收产业界知名人士全面参与教育指导和教学改革工作,使学生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防科工局、山西省的支持,与人才培养企业联合,跟新专业实验室设备,形成由发射载荷与控制实验平台、结构强度与动态特性实验平台和高射速低后坐专业综合实训平台3个专业实验实训体系,满足高温、高压、高速、高冲击特性、机械结构和控制和专业创新实践不同层次的实践锻炼需要。 ●改革与更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山西省兵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批复建设为契机,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使实验教学手段实现多元化,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改革,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创新型实验,利用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配合学校、澳门六合彩
完成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专业教师梯队化建设。在“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防特色学科,“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和建设,把本专业建成在全国同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度、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国防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